那個年代,我們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車上已經裝有汽車收錄機,空閑時間打開收聽時偶爾播放豫劇選段,在場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見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樣,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認真收聽,并且很多人激動地跟隨收音機唱了起來,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劇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謝謝邀請,本人隨是河南人,但對豫劇不太懂,只說下自己知道的。
1、河南簡稱豫,豫劇就是河南戲的意思,豫劇不能代表曲劇越調嗎?為什么?
謝謝邀請,本人隨是河南人,但對豫劇不太懂,只說下自己知道的。豫劇是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河南,被外國人稱贊是《中國歌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傳承,豫劇有分四大聲腔,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劇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桑振君等。
越調應該是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清乾隆年間,禹縣《今禹州》縣衙門及車馬行會就組織越調班,清同治年間《南陽》鎮平縣,清光緒年間(南陽)內鄉縣都有越調班社存在,清朝末年河南南陽以及禹縣,襄城縣,郟縣,許昌,新鄭,密縣,滎陽,越調班社達一百多個。越調代表人物,申鳳梅,張秀卿,楊桂芝,李延安,馬蘭,毛愛蘭等,
河南曲劇據說前身是高蹺曲子(到底是什么不是內行人我也不了解),由高蹺曲子到河南曲劇,曲劇在河南,甘肅,陜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挺多劇團的。代表人物有郭立仙,張曉風,邢金鍔,謝芳馨,霍振海,郭鳳娥,田欽澤,周玉珍,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那里錯了請指出來,本人門外漢一個,只是家鄉的經常領導。
2、豫劇在河南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謝謝,2000年代初,那時人們手中的傳媒工具很少,有收音機的不多,有手機的更是寥寥無幾,有手機的也只是只有通話功能,有多媒體功能的好像沒有,那個年代,我們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車上已經裝有汽車收錄機,空閑時間打開收聽時偶爾播放豫劇選段,在場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見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樣,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認真收聽,并且很多人激動地跟隨收音機唱了起來,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劇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
3、為什么有人說豫劇起源于魯西南而不是河南?
山陜梆子傳播有兩路,出潼關而河南,越太行而入山東,這兩路分別發展成了河南梆子和山東梆子,河南梆子即是豫西調,往東傳播。而山東梆子則往南傳播,逐步行成豫東調,江蘇梆子,淮北梆子,往北傳播行成萊蕪梆子,民國年間,豫西調和豫東調相匯于開封最后發展成現在的豫劇。戲曲界公認的就是,山東梆子和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血緣關系親近,差別不是很大,都是上五音,
而它們同豫西調差別巨大,豫西調主要是下五音。也就是說豫劇四個調中的其中三種可以和山東梆子劃分為一個劇種,即高調,從豫劇早期名演員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傾向,豫東調唐玉成的老師張建材是山東人,名老藝人苗喜臣,黃儒秀,趙義庭,這些都是山東梆子出科,馬金鳳,楊啟超,黃愛菊這些豫東名演都是山東人。豫東調大本營虞城,商丘緊鄰山東的曹縣,
而曹縣這個地方則是豫劇名演輩出,五大名旦中就有兩個是曹縣人。連劉忠河據說也是隨南下部隊出生在山東曹縣,祥符調奠基人孫延德清末也是在山東菏澤坐科學戲,科滿回河南演出,培養大批知名演員,豫劇主弦板胡也是從山東梆子引入的,這在陳素真回憶錄中有記載,民國時期,趙義庭的山東梆子戲班跑到開封同陳素真的杞縣河南梆子戲班搭臺演出,影響巨大,后期更是一直同常香玉配戲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