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北京城,除了今天我們稱首都,在元朝時它叫“大都”。其中,【成都縣】與【華陽縣】是【成都府城】的附郭縣,成都的雙流、天府新區一代,過去叫“廣都”,歷史上幾經變換,在元代給裁撤了,成都青白江過去,不是還有個“新都”縣么,【成都府】是一個設置于公元757年,廢止于公元1913年,并在元朝被短暫改制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的【府級政區】,它存在于中晚唐、前蜀、后唐、后蜀、兩宋、明、清等政權治下。
1、明朝的成都府在哪里?包括如今的哪些地方?
【成都府】是一個設置于公元757年,廢止于公元1913年,并在元朝被短暫改制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的【府級政區】,它存在于中晚唐、前蜀、后唐、后蜀、兩宋、明、清等政權治下。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駐地,也即【四川】首府,【成都府】與【重慶府】、【順慶府】、【保寧府】、【夔州府】、【嘉定府】、【廣元府】、【潼川府】、【雅州】同為【四川布政使】下轄的【府級政區】,相當于的【地級市】一級。
明朝【成都府】下轄當時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灌縣、金堂縣、仁壽縣、崇慶州、漢州、簡州、井研縣、資縣、內江縣、安縣、蒙陽縣等3州17縣,其中,【成都縣】與【華陽縣】是【成都府城】的附郭縣。明朝【成都府】所轄地域,對應到我們今天,大體上包括: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成都市區、郫都區、金堂縣、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縣;四川省德陽市下轄的:德陽市區、廣漢市、綿竹市、羅江縣、什邡市;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的:綿陽市區、安縣;四川省阿壩州下轄的:茂縣南部、理縣、汶川縣;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的:資陽市區、簡陽市;四川省眉山市下轄的:仁壽縣;四川省內江市下轄的:內江市區、資中縣,
2、在全國的城市中,成都是唯一帶“都”字的城市,這種說法對嗎?
非也,這種說法肯定是錯的,老王現在就弄個《全中國帶都字地名最全檔案》。我中華大地傳承千年,便是“天府”之稱都不止你成都一個,豈能少了幾個“都”字?遠的不說,四川旁邊的重慶,民國時可不就是“陪都”么?這是當年《國民政府令》正兒八經頒布的“戰時首都”,并且政令白紙黑字寫了,“還都后,重慶將永久成為中國之陪都”,
雖然早就天亮了,但說著玩玩還是可以的。言歸正傳,重慶的“豐都縣”,不也名字里帶了“都”?古稱酆都、巴子別都,離成都也就不到400公里吧?成都青白江過去,不是還有個“新都”縣么?現在叫新都區了。還有緊挨著四川的西藏自治區,川、青、云交界處的“昌都市”,這可是個美麗的地方,呵呵,甚至咱還可以翻過來看,你成都市的都江堰,這不也有個“都”字么?這地方不要太有名。
江西九江下轄了一個“都昌”縣,五水匯一湖,魚米之鄉,盡享鄱陽湖光,你會愛上這里的,江西的贛州市下面有個“寧都”縣,森林郁郁蔥蔥,有翠微峰之景,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軍縣,當年反圍剿的戰場。古代寧都還叫過“陽都”,挨著寧都和興國、瑞金的還有個“于都”縣,客家甚多,也是紅色根據地,歷史非常悠久,還有西漢長城呢。
在過去它叫“雩都”(讀音同于),可能這個字太生僻了,1957年被改成“于都”,貴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也是貴州很不錯的地方,有“高原橋城”之名,美麗非凡,想拍仙氣飄飄的照片推薦這里喲。還是在黔南,有個“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這地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朝,云貴高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個“都安瑤族自治縣”,坐落在都陽山脈上。
這里到處都是喀斯特地貌,有大量溶洞,離南寧市非常近,據說此地羊肉不錯…嘶,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南,有個叫“都蘭”的縣,它的意思是“溫暖”。此地云高草美,有那種真正的可以躺著打滾的花海,仿佛置身游戲中的美景一樣,內蒙烏蘭察布市下轄了一個“商都”縣,據說這里河水湍急漩流,冬日不凍,是過去放牧的好地方,在滿語里也有“旋渦”之意。
河南安陽有“殷都區”,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地,也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關中平原的咸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叫“秦都區”,其實就是老咸陽。1983年老咸陽改名秦都區,歸咸陽市,后來渭城區都是從這劃出來的,甘肅隴南的“武都區”,在西漢就已經叫武都郡,民國時叫武都縣,是隴南的中心城市,巴蜀秦隴的咽喉,地質學家李四光稱之為“寶貝”,盛產花椒、油橄欖,也是個美不勝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