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梅州興寧人,算是正宗的客家人,我來談下自己的看法。先說結論,梅州客家人跟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是屬于同一個民系的,客家民系之間的彼此認同長期以來,客家民系的認同感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血緣、語言、地域、文化等因素,在被視為客家人的大本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因為戰爭、政治、經濟、自然災害等原因,有大量的客家人遷徙到全國、世界各地,但是這些遷徙到外的客家人對身“客家人”的認同感還是存在的,這要歸功于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識。
因為梅州,興寧都是講客家話的!還有河源,五華,韶關,惠州,深圳客家人也多!梅州客家話倒是最正宗的。梅州客家山歌也出名,至今很多客家人都喜歡唱客家山歌,唱的十分好聽!梅州沙田柚,鹽焗雞爪都出名,河源的客家特產也特別多,其中河源豬腳粉,客家釀豆腐最出名,五華的腐竹很好吃的!客家人很多地方都有,并不是說光梅州,興寧才多,到處都差不多吧!注百科知識: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
2、為什么有人說梅州客家人與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不是同一個民系的?
我是梅州興寧人,算是正宗的客家人,我來談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們探討一個問題的時候,概念一定要搞清楚,所謂“民系”,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指一個民族內部的分支,分支內部有共同或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相互之間互為認同。客家民系是唯獨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稱呼的漢族分支,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為什么有人說梅州客家人與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不說同一個民系?這種說法對還是錯。
先說結論,梅州客家人跟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是屬于同一個民系的,大家有共同或者同類的語言、文化、風俗首先從語言上來來,客家話也被官方成為客語,是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也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據考證,從南宋時期就初步定型,20世紀被定名為客語,在一般的學術研究中,是以梅縣(梅州)話為代表的。當然我們可以發現,就算在梅州各個市縣內,在對一些事物的稱謂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雞蛋興寧話叫“雞春”,而梅縣話則稱謂“雞卵”。梅州范圍尚且如此,更何況梅州之外的客家地區了,比如惠陽話,臺灣客家話,在語調、對一些事物的稱謂、發音上都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來說,各個地區的客家人說的客家話總體是相通的,基本上可以實現順暢的交流,我們會發現,客家話跟粵語有很多類似、甚至相同的發音。
舉個例子,比如大拇指梅州客家話稱為“手指公”,在正宗粵語中也是稱為“手指公”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客家人的祖先是因為逃避戰亂等原因從山西、河南等北方地區遷徙到南方地區,這樣就保留了古代漢語的一些特點,而粵語也是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一些特征,這可以從側面驗證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是純粹的漢人這一說法。
客家民系之間的彼此認同長期以來,客家民系的認同感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血緣、語言、地域、文化等因素,在被視為客家人的大本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因為戰爭、政治、經濟、自然災害等原因,有大量的客家人遷徙到全國、世界各地,但是這些遷徙到外的客家人對身“客家人”的認同感還是存在的,這要歸功于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識,
下面幾個舉措,對加大整個客家族群的認同感是極為關鍵的。1.修祠堂、族譜首先、自古以來,即便是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到后來的逐漸穩定,客家人修族譜、修祠堂從來沒有停止過,修族譜利用文字記載列祖列宗的世代派系、遷徙的足跡、嘉言懿行、家訓族規、廬墓所在等,時代相傳,對客家人來說是一項極為重視的工作。我所在的村子今年就又重修了族譜,群策群力以德高望重的人牽頭,有文化能力的人實施,出門在外甚至已經遷走的人都是每一個都通知到的,
其次、客家人對修宗祠的熱情在全國民系中是數一數二的。全國最大的宗祠,劉氏宗祠就坐落在梅州興寧市,成為了客家劉氏粵始祖劉開七2000多萬裔孫,共同尋根問祖的朝宗圣地,這種修宗祠行為在修族譜之外,進一步加強了客家人的集體認同感,2.各種懇親大會懇親大會也是客家人自我認同的一種形式,上了點年紀的興寧人都應該還記得,2001年12月8日,來自香港、澳門、臺灣、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興寧同鄉,從各地趕來參加世界興寧同鄉第三次懇親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