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來自洪洞大槐樹。可以說這些地方的祖先,大部分都是來自山西大槐樹,元明清以后,河南人的流動就不是很大了,但是在歷史上明朝中后期,從山西大槐樹哪里也遷到河南一部分,河南之廣大,光靠遷民是不足為憑的,可見以上數字,洪洞向河南遷民極少。
1、陜北人的祖先來自哪里?有何依據?
根據史書記載,犬戎發源于西北陜甘一帶,就說明了一切。古代匈奴人、氐人、羌人、鮮卑人大量涌入陜西并被同化為漢人,這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語言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而語言最穩定最深層的沉淀是姓氏和地名,陜北當時為匈奴人北漢。大量的匈奴人漢化后改姓氏為劉、郝、呼延、喬、萬等,張騫通西域后,直到唐代,大量的西域人入住陜西北部,轉化為漢人。
從陜西省博物館資料可以看出來:陜北人的姓氏來源于少數民族,資料如下:匈奴族居住陜北姓氏有:1赫連-劉、赫;2喬_喬;3萬俟_萬;4董_董;5呼延~呼延、呼;6須卜_卜;7成_成;8郝_郝。鮮卑族居住陜北姓氏有:1叱干-薛,延安禮泉縣有個叱干鄉;2去斤-艾;3宇文-宇文;4破六韓-韓;5尉遲-尉遲;6莫折-莫、折,
2、陜西人的祖先都來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陜西可以說是國內少有的跨越不同維度的省份,南部,中部,北部文化差異巨大。咱們首先從陜北地區講起,這里被譽為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前幾年在榆林神木縣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石峁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考古成果與史料記載得到了完美的相互印證,據考古專家推測黃帝部族就是從這里興起并發展壯大,最終一統華夏帝國。
這里也一直是漢族與異族文化交匯地,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以及來自西域的龜茲人等少數民族在這里與漢民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其中漢武帝大敗匈奴以后,漠南匈奴開始大規模內遷到陜北地區,到了東漢時,羌人又開始遷入這里,直至南北朝時期,居于西北的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粟特人,也逐漸向陜北遷徙。
接下來虎哥給大家講陜西的第二部分關中地區,這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距今5000年到7000年仰韶文化時期,西安的半坡人就已經發展了農業文明,也帶動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到了夏商時期,活動于關中地區的部族有井方、犬方、等,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時,因秦國國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時,作戰得力,立有大功,而且還派兵護送他遷都,于是提升秦襄公為諸侯,賜封給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陜西省鳳翔縣一帶),建秦國。
從此,陜西始有“秦”的概念,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進一步充實國都,并防止六國殘余勢力,舊貴族圖謀復辟割據,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后又于公元前212年,徙三萬戶于今陜西臨潼區,五萬戶于今淳化縣,西漢初期,漢高祖制定一系列鼓勵增殖的人口政策,并開始把一些豪強和富人遷徙到長安諸陵,防止這些人坐擁一方,形成地方割據,對抗朝廷。
當時遷移的有燕、趙、韓、魏等六國國王后裔,以及豪門名家,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五家族共計10萬余人入住關中,至漢武帝元光五年,陜西人口約220萬人,東漢初以來,又有羌人陸續遷入關中等地。隋唐時,中亞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國也紛紛歸附唐朝,先居住在河西走廊,后來部分遷到了陜西,
到了盛唐時期,陜西為國都長安所在地,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籍人口已經達到了424.1萬人,占全國人口8.9%。作為一座國際性的都市,唐長安城里的外來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5%,其中外國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到了唐朝末期,隨著戰亂和政治中心東移長安失去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大量人口開始外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