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行為都是關羽失敗的原因,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表面原因,關羽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是自大。在關羽戰敗前陸遜曾經寫信給關羽,極力的吹捧關羽,這就使得關羽放松了對東吳的防備,最終讓呂蒙成功偷襲了荊州,關羽失荊州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轉折點,失了荊州,蜀漢等于少了半壁江山,其在全國影響力大降,關于荊州的失去,歷來都被說成,關羽大意失荊州,之然而荊州之失,真的是關羽大意造成的嗎。
1、關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大意嗎?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在襄樊戰役期間關羽一度打得曹操想要遷都,嚇得孫權睡不好覺。不過關羽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為人驕傲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因為沒有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最終曹操和孫權聯合起來進攻關羽,導致關羽戰敗被殺。在關羽戰敗前陸遜曾經寫信給關羽,極力的吹捧關羽,這就使得關羽放松了對東吳的防備,最終讓呂蒙成功偷襲了荊州,
這個故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羽大意失荊州,不過一些歷史學家表示,關羽丟失荊州并不僅僅是因為大意,還和當時的實力對比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攻擊關羽的部隊是曹操和孫權的全部主力,而關羽只有荊州三個郡,總兵力(包括北伐和留守荊州)不會太多,曹操方面的所有大將和謀士基本都到齊了,曹操親自坐鎮,把防備東吳的征東將軍張遼都調過來了。
東吳方面呂蒙帶領東吳的精銳偷襲荊州,孫權也是親自坐鎮,在打仗之前還讓陸遜故意給關羽示弱了一番,這樣看來關羽這一戰必敗無疑,三個郡的兵力遭到了益州之外所有地區兵力的聯合攻擊。這一戰就算是陸遜不示弱,關羽也不能取勝,當然這封信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陸遜寫給關羽的信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相關記載,這封信主要是夸獎了關羽的功德,關羽喜歡別人夸獎自己。
然后陸遜還鼓勵關羽擴大戰果繼續和曹魏交戰,這樣關羽也就沒有見好就收,增兵進攻曹魏的同時放松了對東吳的警惕,最后遭到了魏吳聯合剿殺,這封信最大的作用就是穩住了關羽,最大可能的讓關羽推遲退兵回到荊州的時間。如果關羽退兵回到荊州,那么東吳絕對沒有機會這么容易攻占荊州,關羽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東吳只要看到關羽回來絕對不敢攻擊荊州。
呂蒙攻占荊州的時候沒有受到多少抵抗,南郡太守糜芳直接投降了,荊州的軍隊大部分也都投降了,關羽如果在荊州不僅糜芳等人不敢投降,只要關羽憑借威望穩住軍心,等到劉備的支援很輕松。其實沒有這封信關羽退兵的可能性也不大,關羽本身驕傲自大,在他看來孫權根本不配和自己交手,更不敢主動進攻自己,關羽甚至一度表示要把孫權拉過來一起打,關羽把自己看得太高是他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關羽最大的問題是不會處理人際關系,蜀漢內部的人和他關系不好,關羽最危難的時候,自家兄弟沒有一個來幫忙的,劉備和孫權是同盟,關羽如果有諸葛亮的腦子,肯定知道利用孫權。可是關羽發動襄樊會戰的時候,并沒有給孫權打招呼,打下來之后還要嘲諷孫權一下,孫權想要給關羽結個親家,關羽不僅拒絕,還辱罵使者。這些行為都是關羽失敗的原因,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表面原因,關羽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是自大,
2、關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誰的決定?諸葛亮真的借荊州殺關羽嗎?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劉備只是給關羽封前將軍,并授予“假節鉞”,并沒有下令。但是假節鉞就是代理君王行使權力,如朕親臨的意思,所以關羽帶兵進攻襄樊是經過劉備授權的,劉備給關羽“假節鉞”的特殊權利,就是要他全權代理荊州事務,關羽有了這個權利才可以不經過請示直接出兵。
所以說攻取襄、樊具體行使和下令的人是關羽,關羽作為蜀漢的名將,才智謀略具屬一流,他對劉備忠心不二,因此鎮守荊州的重任,非他莫屬。當關羽帶兵北上的時候,正是劉備剛剛取得漢中,這時時局緊張,劉備的全部精銳都被派往漢中按兵不動,以防止曹魏反撲,在劉備的眼里,他要效仿漢高祖,進一步奪取關中地區,所以沒有多余兵馬增援荊州,只有關羽這個生力軍掌握時局,伺機而動,漢中那邊的緊張局勢才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