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在200師基礎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200師(戴安瀾老師)、名譽第一師(鄭洞國老師)、新編第二十二師(邱清泉老師)隸屬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師第1師師長杜,由原裝甲兵改編而來,抗日戰爭中建立的第五軍,后被稱為五大主力之一,第五陸軍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唯一的機械化軍隊,國民革命軍第五陸軍第200師成立于1938年1月。
杜、杜(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紫光閣人,漢族。陜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中將,黃埔系骨干將領。出生于黃埔軍校,后在國民革命軍機械化部隊工作。任200師師長兼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戰役,拿下昆侖關。1949年1月9日,淮海戰役全軍覆沒,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1959年12月4日,他被大赦釋放。他于1981年在北京去世。
北伐時期,第五軍隊脫胎于福軍,由廣東綠林改編擴充而來,主體當然是廣東人。中原大戰時,呂滌平部使用這一稱謂,山東部脫胎于湘軍,主體是湖南人。一二八事變和江西剿共期間,87師和88師編成/123,456,789-0/軍,后兩次撤銷。這兩個師是由原國民自衛軍第一、二師改編而來,主要來自江浙。抗日戰爭中建立的第五軍,后被稱為五大主力之一。它的士兵來源相對混雜。前身是以浙江人為主的裝甲兵。在湖南擴充到200個師的時候,又補充了大量各省的兵。在獲得蘇聯的援助后,進一步擴編為新的第11軍。因為防區急劇撤退造成人員構成復雜,1939年2月開通。抗戰后期,軍隊主要在湘桂黔四省征兵,具體為衡陽、桂林、柳州、貴陽。抗戰結束后,駐守武漢,大量招募湖北兵。
國民革命軍第五陸軍第200師成立于1938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師第1師師長杜,由原裝甲兵改編而來。后在200師基礎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200師(戴安瀾老師)、名譽第一師(鄭洞國老師)、新編第二十二師(邱清泉老師)隸屬第五軍。第五陸軍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唯一的機械化軍隊。赴緬甸抗日,參加了松湖戰役、昆侖關戰役、銅鼓戰役等著名戰役。特別是在昆侖關戰役中,該師誓死保家衛國,為敵人的死報仇,千方百計浴血奮戰,鍛造了一支鋼鐵大軍,戰果斐然,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形象。1949年,該師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軍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