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3艘軍艦都很有代表性,很有看頭,也都不算小,濟南艦排水量也有3000多噸。修補油漆后以新艦姿態陳列在中山艦紀念館內的中山艦殘骸,全國也有一些軍艦可以供參觀,當年解放軍海軍,是很有勇氣的,不畏強敵,有陸地武器裝備展區,有小型艦艇、飛機、237潛艇237潛艇導彈、火炮、水中兵器、觀通設備、水中坦克等七個陳列群,陳列各種裝備150余件武器,包括大型飛機和導彈艇。
1、遼寧艦裝配的武器有哪些?
遼寧艦裝備有國產FL-3000N型24聯裝近程艦對空導彈國產1130型11管近防炮,理論射速9000~10000發/分鐘;國產10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cs/ar1型55毫米反蛙人火箭1130近防炮,理論射速9000-10000發每分鐘FL-3000N近程反導系統,射程約10公里cs/ar1型55毫米反蛙人系統RBU-6000反潛火箭深彈。
2、中山艦是什么情況?
“中山”艦原名“永豐”號,是清政府在1910年8月16日向日本民營船廠訂造的航海炮艦,同型還有1艘“永翔”號,其中“永豐”由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建造,“永翔”由日本川崎神戶造船所建造,設計上參考了日本海軍的長江炮艦“嵯峨”號,排水量780噸,總長65.8米,裝備1門4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前主炮,1門3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后主炮,以及4門4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和2門37毫米維克斯乒乓炮。
建造完成,從日本返回中國時的“永豐”艦,即“中山”艦,“永豐”“永翔”艦建造過程中,遇到了清王朝退位、中華民國誕生的政權更迭,作為前朝的遺產,民國海軍部竭力籌措資金支付了剩余建造款項,將軍艦接收回國,仍然保留清代訂立的艦名。此后“永豐”“永翔”都被便在民國海軍第一艦隊,1917年“永豐”參加護法艦隊叛離北京政府,加入廣東護法軍政府海軍,
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后,孫中山主張廣東當局聯合奉系進攻直系,廣東軍政府陸軍總長陳炯明對此表示反對,1922年6月16日發生了炮轟孫中山廣州官邸的事件,當時“永豐”等護法艦隊軍艦表示支持孫中山,孫中山曾一度避難于“永豐”艦。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曾經蒙難的“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以作為紀念,
該艦之后在1926年3月20日發生了艦長、共產黨人李之龍被廣東國民政府當局拘捕的中山艦事件。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后,“中山”艦的姊妹艦“永翔”于12月18日和第三艦隊其他主要軍艦一起在青島自沉阻塞航道,后被日軍打撈維修后移交給汪精衛偽海軍,更名“海祥”,長期駐扎威海劉公島,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中國海軍收回,恢復“永翔”原艦名,
1949年該艦編在海防第二艦隊,林遵發動第二艦隊部分軍艦起義時,“永翔”艦反對起義,率領第二艦隊部分軍艦沖出長江口,后在臺灣地區海軍中服役到1953年8月16日退役,1957年12月31日拆解。修補油漆后以新艦姿態陳列在中山艦紀念館內的中山艦殘骸,“中山”艦則在抗戰中參加了保衛大武漢的作戰,主要為各處的陸軍、炮臺運輸彈藥軍火,同時配合水上布雷行動。
1938年10月24日至長江嘉魚段遭日軍飛機轟炸,最后在金口江段沉沒,1997年1月28日殘骸被打撈出水,經修補后現陳列于武漢金口的中山艦紀念館。比較遺憾的是,“中山”艦殘骸在修補過程中,大量原船殼板被拆除,更換成現代鋼板,而“中山”艦沉沒前,事實上主要火炮都已移交陸地炮臺使用,艦上僅保留高射火炮,但是在殘骸修補過程中,修補施工單位未經考證,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保存的部分蘇聯制、英制、美制火炮為原型復制了一批槍炮,將這些和歷史上“中山”艦的武備完全不同的槍炮模型安裝到了“中山”艦殘骸上,顯得不倫不類。
作為題外話,清政府訂造“永豐”“永翔”時,即考慮自行仿造這類軍艦,由江南制造局建造了改型的“永績”“永健”號,其中“永健”號在淞滬大戰時被日軍飛機炸沉于江南造船所碼頭旁,后被日軍打撈修復,編入日本海軍,更名“飛鳥”,1945年5月7日在黃浦江上被美軍B-29轟炸機炸毀。“延安”艦作為靶艦被打靶擊毀前的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