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作為土生土長的江門人,我還是希望江門好,還是支持江門的,也還是對江門有信心的。解放后,江門輕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期間還有一部分企業由于戰備需要,搬到了韶關,但是江門直到80年代還是在廣東省排前5名,輕工產品,電機等都是在廣東省的前列,水路運輸也是紅紅火火的。
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名稱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縮寫GBA),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珠三角)九個地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江門發展如何?
這個問答由我來回答,應該比較有代表性,因為我們家族在江門建城就從開平搬到江門高第里,形成了一條李家村,到我6代人了,可以說見證了江門由一個小墟鎮發展成地級市的興衰。江門,真正開始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在北街設立海關后,特別是在民國初期,江門迎來了大發展,很多華僑回來投資,大力建城建鐵路,當時成為廣東的特區,也在1912年成為廣東省轄市,
解放后,江門輕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期間還有一部分企業由于戰備需要,搬到了韶關,但是江門直到80年代還是在廣東省排前5名,輕工產品,電機等都是在廣東省的前列,水路運輸也是紅紅火火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90年代到現在,江門就明顯落后于人了,這里既有交通的原因,也有領導不力的原因。
當時從江門去廣州,要過三道河,去廣州出差最小都要三天,到了88年中才全部通車,而去珠海,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通車,江門外海大橋還是由江門市自籌資金建設的,中山佛山都不希望江門通車,他們不希望投資往江門來。那時公路運輸已經興起,江門紅火的水路運輸開始沒落,投資都去有路的地方,路通財通嘛,江門市就這樣錯過了第一波投資潮,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到這個世紀初,江門還是錯過了第二波投資潮,這就是領導不力,發展眼光不夠的原因了,從哪一行業看都明顯落后于人,看看江門一中你就知道了,80年代初,江門一中是廣東省7所重點中學之一,現在都排到60名后了,哎!看看哪個中山,當時中山還有人走后門來江門一中讀書的,后來紀中來江門一中挖老師,挖完老師挖學生,花大錢硬生生這樣把紀中借力搞上去了,80年代到90年代我們江門一中出了不少狀員,再看看我們現在這十幾二十年,江門一中出了幾個省狀員呢?這就是從一個例子看到我們的落后。
不過,作為土生土長的江門人,我還是希望江門好,還是支持江門的,也還是對江門有信心的,因為一個城市的發展,不是看幾年十年的事,而是看幾十年上百年的戰略,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現在就是要看江門市這幾十年的發展布局了,看看市領導們能不能定下心來好好布局,不是追求短暫的繁榮,而是要設計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這就需要上下一心,勇于改革,支持企業的發展,注重環保發展,等等等,
3、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都處于珠江西岸,誰才是核心城市?
珠海、中山、江門三個城市位于珠江口西岸,從綜合發展來看,我認為中山市是核心城市。珠中江三市的發展指標從上圖可以看到,從轄區面積看,江門最大,珠海和中山都差不多;常住人口來看,珠海最少,中山居中,江門最多;GDP來看,2019年的數據是珠海最多,江門第二,中山第三,可以觀察到,中山和珠海的各項數據都很相似,江門地大綜合發展稍弱。
對比中山和珠海無論從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江門都比不上中山和珠海,因此,我們重點對比中山和珠海,這是我對中山和珠海的各項經濟社會指標分析統計,基本能看到,中山市的社會指標有優勢,珠海的經濟指標有優勢。從地理區位再看看中山和珠海,中山市更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城市的C位,未來數年內,中山市的各項城內和城際交通爆發,各類完善的高速公路、快速路、高鐵都將開通的情況下,中山市迎接而來的就是經濟的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