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兩座城市的發展路徑不一樣或許是導致今天有這么大差別的重要原因。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河南、山東兩座緊鄰的省份,也屬于全國經濟總量比較靠前的兩個省份,作為兩個省份的省會城市鄭州和濟南來似乎這些年山東省會濟南沒有什么新聞,反而鄭州這些年發展的卻風生水起,至于這兩座城市成敗的主因個人覺得有幾點可以參考。
1、河南新鄉是個怎么樣的城市?
身為新鄉人,請讓我簡單的,客觀的帶你了解下大新鄉。新鄉市老平原省的省會城市,六區八縣(牧野區、衛濱區、牧野區、開發區、紅旗區、平原新區、長垣縣、封丘縣、原陽縣、輝縣市、衛輝市、延津縣、新鄉縣、獲嘉縣),市區民生教育配套齊全,各個區都有屬于各自的休閑場所,5個大型的公園,更是你工作累了的好去處;三個市級醫院(兩個三級甲等),還有兩個省級醫院,為你解除后顧之憂。
2、河南省哪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最好?
既然說城市,就從17個省轄市選吧,濟源就免談了,然后說地理條件,包括三個因素即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氣候上,黃河以北偏冷,冬天要用取暖設備才能過冬,降雨偏少,因此,河南北部城市就排除了,資源上,豫東的大平原,包括漯河,無山無礦,就是個大糧倉,也排除了。人文上,豫西的平頂山、南陽不在交通主干道上,人員流動、人才引進嚴重吃虧,顯然排不到前面,
駐馬店從信陽分出后,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定位,人文上也可以排除。這樣算來,就京廣線上的鄭州、許昌、信陽,隴海線上的洛陽、開封、三門峽了,首先,鄭州無疑是老大,省會城市,人口、資源、區位都是首屈一指。如果再選一個,應該是許昌,洛陽盡管現在各項數據還排在前面,但早就在走下坡路,反而許昌近些年蒸蒸日上,三門峽處在陜縣之內,嚴格來說就不算個城市,地理上處于黃土高原,城市框架也發展不開。
3、黃河流域河南、山東兩大人口經濟強省省會鄭州和濟南成敗主因是什么?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河南、山東兩座緊鄰的省份,也屬于全國經濟總量比較靠前的兩個省份,作為兩個省份的省會城市鄭州和濟南來說,似乎這些年山東省會濟南沒有什么新聞,反而鄭州這些年發展的卻風生水起,至于這兩座城市成敗的主因個人覺得有幾點可以參考,地形因素影響城市建設鄭州處于秦嶺東段余脈、中國第二級地貌臺階與第三級地貌臺階的交接過渡地帶。
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呈階梯狀下降;簡單理解就是說鄭州地形除去西南區域有山溝之外其他地方都是適合大型建設的,來過鄭州的朋友應該知道東北方向幾乎就是一片平地,濟南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簡單來說濟南就是一個盆地,除去中部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外其他要么跨河,要么是丘陵山區,地形因素也導致大氣不易擴散,如果是霧霾天真的要命了。
本身地形的因素導致了濟南在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很難有再有大的城市規劃出爐,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好多國際會議放在青島舉行也不在濟南的原因吧,個人覺得地形因素的天然形成的,對于城市建設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如果說為什么這些年濟南發展緩慢個人覺得地形因素占據了一部分因素。從經濟三大產業占比來看城市發展方向截止2017年鄭州經濟總量為9130.2億元,三大產業占比為:1.7:46.5:51.8;濟南經濟總量為7201.96億元,三大產業占比為4.4:35.7:59.9;目前來看在經濟總量上鄭州已經超過了濟南,濟南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降低第一產業占比,提升第二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占比,進行產業升級,
個人覺得兩座城市的發展路徑不一樣或許是導致今天有這么大差別的重要原因。從三大產業占比來看,鄭州明顯是一座制造業城市,從這些年從外省和外資引進的企業來看也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比如:格力、富士康、康師傅等;未來鄭州發展的方向肯定也是以制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為主,制造業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年幾個項目上馬立馬經濟指標就會好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