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學士是“翰林學士院”的主管官員。翰林學士院和翰林院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部門,翰林學士院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主要職責有三個,一是負責起草朝廷的重要文件,比如起草詔令,撰寫敕誥,發布政令,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翰林學士可以參與到皇帝和宰相關于某項政策制訂的商議環節中,就算是政策定下來了之后,由翰林學士草擬文件(詔書)的時候,翰林學士如果覺得皇帝和宰相的命令有問題,還可拒絕起草詔書。
1、古代的翰林學士有多牛?
翰林學士在古代是非常大的官,類似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書記處書記(副國級)。歷史上當過翰林學士的名人,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給人的感覺好像翰林學士不是文學家,就是歷史學家,翰林學士的“名字”聽起來有點像搞“科研”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官不大,地位不高,其實翰林學士不是“學者”,更不是科研機構——“翰林院”的領導,翰林院在古代是技術部門,翰林院里的人,是研究畫畫、寫字、治病、算命、下棋等等的事情。
和翰林學士完全是兩碼事,翰林學士是“翰林學士院”的主管官員。翰林學士院和翰林院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部門,翰林學士院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主要職責有三個:一是負責起草朝廷的重要文件,比如起草詔令,撰寫敕誥,發布政令,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翰林學士可以參與到皇帝和宰相關于某項政策制訂的商議環節中,就算是政策定下來了之后,由翰林學士草擬文件(詔書)的時候,翰林學士如果覺得皇帝和宰相的命令有問題,還可拒絕起草詔書,
二是代表皇帝在官員呈報的例行公事的奏疏上批示意見(批答),不過這個和明代內閣的“票擬”不同,翰林學士的“批答”的文件只是一些例行公事的奏疏,不是軍國大事,比如高級官員得到皇帝頒布的任命書之后一般要表示感謝,得上個的奏疏給皇帝說說感激之情,皇帝生日,大臣們都會給皇帝寫個類似于節日賀卡的奏疏,這些東西啊,皇帝根本不需要看,也知道寫的是些什么,但皇帝為表示對大臣的重視,來了信,總得回吧,所以這時就由翰林學士負責代表皇帝寫回信,這些回信實際上翰林學士寫的,但名義上是皇帝寫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職責是,翰林學士還要輪流在皇帝身邊值班(宿直),在皇帝身邊給皇帝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皇帝在處理政務時,需要參考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本朝的慣例,這時需要翰林學士依據歷史資料和慣例,隨時給皇帝提供相關的政務處理的參考資料,翰林學士就相當于一個人肉百度,所以在官場上,翰林學士具有“候補宰相”的地位,甚至比宰相更有優勢,因為他們可以經常見到皇帝,常在皇帝身邊,對皇帝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一種巨大的“無形權力”。
2、明清大學士有區別嗎,有什么區別?如侍讀大學士,文淵閣,武英殿,翰林大學士?
明朝各殿、閣大學士是有實權的,內閣首輔多來自四殿兩閣大學士中,而清朝自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后,三殿三閣大學士就多為榮譽加銜了。一、從皇帝秘書,到內閣大學士大學士起源于唐代,是輔助皇帝批閱奏章和起草文書的官員,到了宋代多用于優待卸任宰相的榮譽職銜,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掉的宰相職位,六部完全歸皇帝直接管理,但是隨著國家管理正式進入正軌,致使皇帝處理的工作量過于龐大,所以增加了殿閣大學士。
明朝共設有六種殿閣大學士,分別是: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明史·職官一》載:“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立了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四殿大學士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官員,并沒有實際權力,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等。后來又增設了文華殿大學士,其職權是作為太子的輔官,同樣也是沒有職權的,當時大學士的官階為正五品,到了明成祖時期,由于朱棣經常隨軍南征北戰,對于國家政事無法做到完全應對,所以朱棣需要一些人幫助他處理政事,由此開始內閣被正式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