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分別在哪里一一道來。”在這些史書記載的基礎上,元代在南陽臥龍崗重新大規模修葺武侯祠,并首次在國家編纂的《大元一統志》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跡》中認定“臥龍崗在南陽縣境,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南陽白河的盡頭白河在流經南陽的南召、方城、宛城區、臥龍區、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陽市,后與唐河匯流成唐白河,自東北向西南前行,約二十公里后注入漢江,漢水又是長江的支流,而長江最終注入的是東海,東海又屬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廣義來說白河的盡頭在太平洋,狹義的講白河的盡頭在漢江。
1、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
白河是南陽人的母親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陽兒女,做為一個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陽土著,如果連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都不知道,豈不是相當于連自己母親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嗎?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分別在哪里一一道來:南陽白河的源頭白河雖說在南陽穿城而過,婦孺皆知,但源頭卻是在洛陽的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流經南陽市境內,全長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南陽市區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濕地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
南陽白河的盡頭白河在流經南陽的南召、方城、宛城區、臥龍區、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陽市,后與唐河匯流成唐白河,自東北向西南前行,約二十公里后注入漢江,漢水又是長江的支流,而長江最終注入的是東海,東海又屬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廣義來說白河的盡頭在太平洋,狹義的講白河的盡頭在漢江,總結:以上就是我對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的回答,如有異議,歡迎在評論區提出。
2、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河南嗎?有什么依據?
什么“河南要爭著成為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啊?諸葛亮自己不說“躬耕于南陽”,《三國志》不記載,河南爭有用嗎,倒是南陽的一個鄰居,諸葛亮一句沒提,《三國志》一句沒寫,只靠160年以后一位鄉黨習鑿齒的一本鄉土志,反而爭的昏天黑地。以后提問者把事情原委搞清楚再發言,別總是一廂情愿的意淫!諸葛亮《出師表》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是記載嗎?《黃陵廟碑記》的“仆躬耕南陽之畝”的碑文不是記載嗎?與此同時,漢晉時期的史書還有大量的把南陽郡治宛縣稱為“南陽”“南陽城”“南陽郡”的記載,如諸葛亮在《后出師表》說的曹操“困于南陽”等等記載,這些記載已經清晰的將諸葛亮說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范圍界定在南陽郡治宛縣一帶了,沒有其他。
此后,史書記載黃權在宛縣祭拜諸葛亮,《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郟縣有諸葛亮、徐庶于建安六年共同赴張良廟拜訪的漢碑(碑在平頂山博物館),方城縣東晉的《諸葛躬耕碑》,葉縣有諸葛之舊墳墟,有隋開皇二年(582年)斷石幢的記載,唐代,杜甫有《武侯廟》名詩,其中有“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之句。
胡曾的《詠史詩?南陽》也有“世亂英雄百戰余,孔明方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草廬”的句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最為景仰諸葛亮的詩人李白,曾于開元年間先后遨游過襄陽和南陽,并分別寫下了《襄陽曲四首》、《襄陽歌》和《南都行》等涉及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名人及典故的詩文,在《襄陽歌》中,李白提到的歷史名人中有晉朝的名士山簡和羊祜,也提到了襄陽名勝峴山“墮淚碑”等,但只字未提諸葛亮。
而在《南都行》中,李白不僅提到了陶朱公范蠡、百里奚等南陽歷史名人,還有“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的句子,除此之外,李白還在一首以諸葛亮自述的《留別王司馬嵩》詩中感嘆道:“余亦南陽子,時為《梁父吟》。”由此可知,李白心目中的諸葛亮是南陽而不是襄陽的歷史名人,另外,李白還曾做《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中有:“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壟畝躬身耕,”另外,白居易有“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劉禹錫《陋室銘》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句,許渾的《南陽道中》有“荒草連天風地動,不知誰學武侯耕”之句,汪遵的《詠南陽》:“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有“憶昔南陽顧草廬,便乘雷電捧乘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