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認的皇帝有十六位除了埋在十三陵的這十三個皇帝外,還有三個皇帝一個埋在南京一個下落不明一個被以親王禮儀葬在北京西山。明朝從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皇帝在北京,太子守南京,當時南京雖然首都那一套班子都有,首先是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當時的南京就是中國的首都,朱元璋也沒有遷都的打算,到死的時候也是在南京,死后被埋在了南京紫金山,是為明孝陵,而明十三陵是指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陵墓,所以朱元璋沒能葬入十三陵。
1、明十三陵埋葬的是明朝皇帝,可明朝皇帝有十六個,其他三個皇帝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大明起共延續了276年,這期間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葬在北京,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北京十三陵。十三陵處于北京昌平境內一片龍脈之上的風水寶地里,這里東、西、北三面都是群山雄峙,南面有虎山蟒山相對,正好成為守衛皇陵的青龍白虎,中間是一片四季溫存的開闊盆地,自1409年明成祖朱棣營建長陵開始,這里便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這一片得天獨厚的山清水秀成為平民難以親近的皇族的天庭,
那么另三位皇帝的陵寢又在何方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他死后葬在南京中山的“明孝陵”。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他繼位后開始削藩,要收回他的王叔們的兵權,最后朱棣發兵從北京打到南京,攻進南京后,朱允炆神秘地失蹤了,到現在也還是一個迷,他自然就沒有皇陵了,到了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被推上臺,坐在了哥哥的位子上,成為了第七位皇帝,改年號景泰,然而好景不長,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朱祁鎮復辟成功,重新坐上了寶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朱祁鈺的下場可想而知,沒幾天就被害死了,并將其在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將朱祁鈺以“王”的身份安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鈺的墓被后人稱為景泰陵,是朱祁鈺與皇后汪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海淀區四季親鄉娘娘府,這里是明朝安葬早夭的親王、公主以及失寵的宮人的地方,將朱祁鈺安葬于此便有貶低他的意思,明憲宗即位后,為朱祁鈺恢復了帝號,并按照帝王的規格在景泰陵增建了許多建筑,有人說亡國之君崇禎帝沒有陵墓,其實崇禎也是有陵墓的,他死的時候雖說沒有建造陵墓,但人們還是將他葬進了他最寵愛的田貴妃的墓中,后來清政府又將此墓升格改造成陵墓的形式,并命名為“思陵”。
2、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幾位葬在哪?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距北京中心天安門廣場只有50公里,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園,埋葬著明朝自成祖遷都北京后的十三個皇帝以及他們的后妃太子等人。明十三陵地區屬于太行山燕山山脈余脈,四周群山環繞中間是個盆地中間有小河流過環境優雅風景優美,明十三陵是我國現存最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5A級旅游景區。
(明十三陵分布圖)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開始修建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前后一共持續了230多年,其中有埋葬著明成祖的長陵、仁宗皇帝的獻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憲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慶陵、熹宗的德陵、崇禎皇帝的思陵。明朝公認的皇帝有十六位除了埋在十三陵的這十三個皇帝外,還有三個皇帝一個埋在南京一個下落不明一個被以親王禮儀葬在北京西山,
第一位沒有埋進十三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城外紫金山麓。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濠州人(今安徽鳳陽),元末紅巾軍領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幼年家貧以給地主放牛為生,十幾歲時朱元璋遭遇大災親人死的死逃的逃,自己也被迫入皇覺寺為僧以換取生計。隨著元末社會的天災人禍愈演愈烈慢慢的出家人的溫飽也得不到保障了,社會動蕩皇覺寺的信眾越來越少收入也銳減,
最終主持不得不遣散徒眾,讓大家外出化緣其實就是去到處乞討。(明太祖朱元璋像)朱元璋只得到處流浪,在流浪的日子里朱元璋見到了貪官污吏的貪暴殘虐和底層百姓的民不聊生,于是朱元璋就參加了反元的紅巾軍,參加義軍的朱元璋受到濠州義軍領袖郭子興的賞識,逐漸受到重用并且迎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郭子興死后朱元璋成為起義軍的領袖并在兒時小伙伴湯和、徐達等人的幫助下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