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市人社局各處處長級別
處長,公務員官職俗稱。縣處級,據此可知處級就是縣級,其下為科長,其上為廳長或局長??h長就相當于處長級別。個別情況處長屬于副縣級,如地市級的檢察院及很多副廳級單位內設的處長,按照國家規定屬于副縣級。
部隊一般在軍級單位的各部下設處長,如軍司令部作戰處長、軍政治部干部處長、軍后勤部衛生處長等,而相應的師級單位各部只能設科長,如師司令部情報科長、師政治部組織科長、師后勤部運輸科長等。部隊上處長級別一般為正團到副師級。
2. 重慶市人力社保局各處處長
劉想樹
1981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1985年畢業并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推薦免試為該院法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8年畢業并獲法學碩士學位,后留校任國際私法教師。
1981.09-1985.07 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專業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8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5.09-1988.07 西南政法大學法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4.08-2004.11 日本立命館大學"重慶市高校管理運營干部特別研修班"學習。
1988.07-1999.04 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國際法教研室助教、講師、副教授,國際法教研室副主任兼國際法黨支部支部書記。
1999.04-2003.04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二系國際法教研室主任兼國際法黨支部支部書記;2002年12月晉升法學教授職稱。
2003.04-2003.12 西南政法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主持工作)、高教研究所所長;
2003.12-2011.07 西南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高教研究所所長、評建辦副主任,其間于2004年4至2006年9月兼任教務科研黨總支委員會總支書記;2004年6月遴選為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
2011.07-2016.06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6年-2019年,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
2019年至今,重慶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
3. 重慶市人社局各處處長級別高嗎
隨便你在什么單位,25歲想坐到處長的位置,除了是你的家族企業,或者說你有什么特別過人之處,否則是不可能的事情! 是什么處的處長,反正也就是經理這個級別吧! 在東風工資不會超過5000,獎金就不知道了!
4. 重慶市人社局歷任局長
武隆名人 李銘熙,武隆江口上街人,清光緒年間中進士,先后任戶部尚書,浙江吏司主事,中憲大夫等職。 向仲懷:男,1937年出生,重慶武隆人。蠶學、蠶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蠶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西南農業大學校長。先后主持國家及省市級重點科研課題20余項,主持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蠶基因庫,主持完成了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繪制。 王禎學 男 出生于1942年12月,重慶武隆人,中共黨員。畢業于四川大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曾任四川大學副校長、黨委書記等職。2000年9月從學校領導崗位退下來后,專職從事教學、科研和信息安全“產、學、研”平臺建設工作。 在學術專長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事建模與辯識,自適應控制與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培養了20多名碩士研究生,6項科研成果通過了國家科委、省科委組織的鑒定,其中有3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出版著作兩部,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近年來重點從事信息系統安全風險分析、評估、控制等問題的研究,已發表《信息系統風險評估的數學方法》、《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的數學方法》、《信息系統安全風險的概率描述及基本特征》、《信息系統風險控制與耗費成本》等學術論文多篇。 洪孝達 男,1943年6月生,重慶市武隆縣人。 重慶市武隆縣平橋職業中學一 級教師。1994年涉足書壇。其作品在國內外書法大賽中數十次入選,并獲一、二、三等 (金、銀、銅)獎及優秀獎40多次。作品及傳略入編《中日書法作品匯觀》、《國際現 代書法集》、《當代世界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中國詩書畫印精品集》、《20 世紀世界書法作品鑒賞》、《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科學中國人·中國 專家人才庫》等50部典籍。作品曾多次赴港、澳、臺、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加 拿大、美國、巴西等地區和國家交流展出,被多家文博單位及藝術國體珍藏。曾應邀參加 《當代書法家談章法》、《中國當代書家代表作臨寫舉要》等書的編寫工作。特邀入編《 世界美術書法家世紀末成就大典》,獲“世紀末藝術成就獎”。系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 會學術委員、中國藝術家學部委員、中國邏函大藝術系兼職副教授等。獲“慈善藝術家” 、“當代百名優秀書法家”、“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余樂平,身高2米15,體重135公斤,武隆體育第一人,籃球成就居功至偉,90年代國內赫赫有名的中鋒,效力于浙江萬馬俱樂部,現退役做萬馬二隊教練,1999年入選中國籃球南方明星隊。1999年5月,獲99賽季全國男籃甲A聯賽籃板王稱號。 文化界方面的有 張魯,男,52歲,漢族,生于重慶武隆,1982年畢業于西南師大中文系,重慶電視臺編導,一級編劇,重慶市優秀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83年與同仁發起創建重慶電視臺青年攝制組,歷任編劇、導演。至今已有作品百部集以上。1983至1986年,就獲得了飛天獎一等獎和最佳編劇獎。1987年,35歲的張魯正值事業上大展宏圖之際,卻因車禍導致身體高位截癱。在經過數年的精神沉淪以后,張魯又重新振作、面對現實,在事業上做出了一番更加突出的成績。 1991年起,編導、編劇的電視劇先后獲得飛天獎電視連續劇一等獎、首屆全國“五個一工程”一等獎、首屆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首屆中央電視臺優秀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年度電視劇最佳編劇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 1994年至1996年,策劃、導演了反映貧困山區兒童就學情況的53集長篇紀錄片《跨世紀希望》,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同時,他還在拍攝記錄片的三年里,積極推進有關方面在老少邊貧山區建立希望學校15所、希望書屋數十所,扶助上萬名失學兒童重返學堂。2002年以來,倡導重慶電視臺實施“新世紀希望”電視行動,任大型紀錄片《新世紀希望》總導演,推出了3部共50余集紀錄片,其中2部獲中國電視“彩虹”獎一等獎、金鷹獎優秀紀錄片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紀錄片一等獎。同時,為西部貧困地區興建音像電子館和農科教示范點90余所,使數以十萬計的農民受益。 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范,1998年被評為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家,1999年獲首屆中國百家“五好家庭”稱號,2002年榮獲由中國殘聯、廣電總局頒發的中國“中華文明奮進獎一等獎”,2004年榮獲首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獲獎作品: ·《巴桑和她的弟妹們》獲85年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本人獲“最佳編劇獎”; ·《希波克拉底誓言》蟬聯第七屆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 ·編導的電視劇《高空跳板》、《昨天,昨天的故事》《黑豹突擊隊》,獲“飛天獎”集體榮譽獎、提名榮譽; ·《無人知曉的世界紀錄》獲“飛天獎”三等獎; ·電視連續劇《懸崖百合》獲“飛天獎”兒童連續劇二等獎; ·《南行記》獲首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電視劇“金熊貓”獎、“飛天獎”最佳連續劇獎、“首屆中國電視劇展播最佳電視劇獎”,本人獲“最佳編劇獎”。 張春林(又名金令),男,1970年生,重慶武隆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后,四川外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 1995年開始公開發表作品,1997年進入傳媒業,先后供職于《西南工商報》、《重慶青年報》等多家媒體,曾任《消費導報》社會新聞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四川日報》新聞專刊部副主任、熱線工作室主編、社會新聞部副主任等職。已采編新聞稿件600多萬字,新聞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四川日報》、《長江商報》、《重慶商報》、《西南工商報》等媒體。 新聞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工商記協新聞獎作品一等獎、全國省級黨報群工記協新聞獎作品一等獎、四川省新聞獎作品一等獎等全國和省級新聞獎10余次;科研成果獲得全國城市黨報群工記協新聞獎論文特等獎、四川省新聞獎論文一等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獎項。給本科生講授《新聞采訪學》、《新聞編輯學》、《網絡新聞學》等課程,給研究生講授《新聞業務專題研究》等課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重慶市課題2項,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個人學術專著《當代中國傳媒的受眾策略》、《受眾反撥與媒介變局》、《報業廣告經營模式創新》等3部,主編學術專著《電子社區與網絡生存》1部,參編學術專著多部,已在《新聞記者》、《中國記者》、《當代傳播》、《中國報業》、《新聞戰線》、《西北大學學報》、《鄭州大學學報》等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主要從事傳播與發展研究、新媒體研究、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等。 朱緒超 ,筆名漢唐明月,1968年出生于重慶武隆仙女鎮人,漢族,大學本科。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和出版各類文學作品800余萬字,曾出版長篇小說《暗流》、《迷茫》多部,現致力于長篇小說創作。20余次獲得省級以上獎項。新聞從業近20年,做過兩家綜合類報紙的總編輯,早年曾在軍隊服役,曾供職多家報業集團。居成都,自由作家。 王少雄,男,漢族,1950年12月生,重慶武隆人,197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世界經濟專業研究生畢業。1968.12-1971四川省武隆縣羊角公社知青;1971-1972.04四川省涪陵中心航運管理站工人;1972.04-1975.09成都地質學院水文系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學習;1975.09-1986.04成都地質學院團委副書記、書記,院黨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其間:1978.07-1978.12月在中央團校青年理論班學習;1983-1984大連工學院高校德育師資班學習);1986.04-1988.09四川省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1988.09-1993.09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1993.09-2000.08四川省成都市委副書記(其間:1996至1997年在中央黨校中青班學習;1996至1999年在中央黨校研究生班世界經濟專業學習);2000.08-2002.03成都市委副書記、副市長;2002.03-2002.05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2002.05-2007.06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長;2007.06四川省委常委、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中共十六大代表。 武隆歷史悠久。 史前 1982年7月27日,在江口鎮蔡家村鹽店咀,發掘出一件用青砂石磨制成的石斧(長15.5cm,寬9cm,呈橢圓條形,上端有一處帶凹斜形的地方,便于大拇指使力),經鑒定屬新石器時代石斧,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證明早在5000年前,武隆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有人類活動。 古代 春秋時武隆為巴國地,戰國時屬楚國黔中地,秦時屬秦黔中郡,漢代屬巴郡管轄。蜀漢時期,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今縣境鴨江地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今彭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涪陵縣置武龍縣,治地在土坎鄉,隸屬涪州。明洪武十三年,改武龍縣為武隆縣仍隸涪州。清康熙七年(公元1913年)并入涪州,設武隆巡檢司,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改武隆巡檢司為分州。 近代 民國2年(1913年)2月,涪州改為涪陵縣,武隆分州稱武隆分縣。民國31年(公元1942年)7月1日由涪陵分出第五區,建立武隆設制局,隸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34年(公元1945年)1月,武隆設制局升格為縣,隸屬未變。 現代 1949年12月5日武隆縣人民政府成立,駐巷口鎮,隸屬川東涪陵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4年涪陵設市,武隆縣為涪陵市下的一個縣 1997年1月,涪陵市由重慶市代管,涪陵市成為重慶市下屬的一個縣,由重慶市涪陵市代管。 1997年重慶直轄后,武隆縣由重慶市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