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遭遇“千年一遇”的極端強降雨,導致河南多地受災嚴重,牽動著國人的心。這次山西的暴雨沒7月河南的暴雨嚴重,但是山西的受災卻比河南的嚴重,在這背后我發現跟點原因有關,南方大范圍強降雨拉開帷幕,干渴的河南、安徽降雨有多少,河南7月份的那場暴雨,據有關氣象部門錄到的數據為,在河南降雨最為嚴重的城市鄭州。
1、河南農業因強降雨嚴重受損,種糧能否不再靠天吃飯?
種地從古至今都是靠天吃飯。農民種地打糧和養殖是豐收和風險共存,市場經濟可使你豐收再望,也可使你血本無歸。自然災害,風霜雪雨是災中之災,是無法回辟和不能改變的。所謂人定勝天,只可促使在一定的條件下把災害降到最低,千萬年來農民積累的經驗證明,如麥子種到地里只能投看,拉到麥場算豐收一半。最后打下裝進麥包才算豐收,
2、河南此輪強降雨為何下個不停?
一是大氣環流形勢穩定。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分別穩定維持在日本海和我國西北地區,導致兩者之間的低值天氣系統在黃淮地區停滯少動,造成河南中西部長時間出現降水天氣,二是水汽條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處于副高邊緣,對流不穩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臺風“煙花”生成并向我國靠近,受臺風外圍和副高南側的偏東氣流引導,大量水汽向我國內陸地區輸送,為河南強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應顯著,受深厚的偏東風急流及低渦切變天氣系統影響,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區、伏牛山區特殊地形對偏東氣流起到抬升輻合效應,強降水區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區穩定少動,地形迎風坡前降水增幅明顯。四是對流“列車效應”明顯,在穩定天氣形勢下,中小尺度對流反復在伏牛山前地區發展并向鄭州方向移動,形成“列車效應”,導致降水強度大、維持時間長,引起局地極端強降水。
3、為何這次山西的暴雨沒7月河南的嚴重,但是受災的程度卻很嚴重?
這次山西的暴雨沒7月河南的暴雨嚴重,但是山西的受災卻比河南的嚴重,在這背后我發現跟點原因有關!這次山西的災情,讓全國人民都揪起了心,那么這次山西的災情究竟有多嚴重?自從10月2號開始,一直到10月7號晚,整個山西省的降雨量平均為119.5毫米,其中在降水量最為強烈的地方錄得的數據已經超過了200毫米的降水量,而200毫米這個數據已經屬于大暴雨級別了。
而這次的大暴雨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全省共轉移人員54947人、停產煤礦共60座、危化企業共14家、停工在建工工程1035間、關閉景區166個、房屋倒塌、村莊停水停電等等,可以說這次山西的暴雨,受災程度比河南7月份的那場大于造成的影響還要大。河南7月份的那場暴雨,據有關氣象部門錄到的數據為,在河南降雨最為嚴重的城市鄭州,
在7月19號晚上8點到20號8點的降雨量共達到了552.5毫米,之后某個時間錄得的數據更是超過了600毫米這個數值。而600毫米這個數值,已經不能夠用“特大暴雨”這個詞語來形容了,只能用“千年一遇”來形容,而7月份河南的這場大雨,無論是放在我國歷史上哪一場大雨里,都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這次山西的這場暴雨雖然也大,但是遠遠卻不及今年7月份河南的那場強降雨,連它的五分之一都沒超過,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場暴雨受災程度卻遠超河南那場強降雨,究竟是些什么原因呢?1、地勢不利于排澇從地勢上來看,山西省的地勢并不利于排澇,因為它的整體地勢呈現出了兩邊低,中間高的樣子。如果是平時下雨,出現的雨水會沿著中部盆地流入汾河,最后流入到黃河中,但是這次山西省下的雨很大,而且雨期也非常的長,再加上這種“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雨水根本就流不出去,最后造成了這種局面。
2、地貌由黃土堆積,吸水性有限山西省的地貌主要由黃土高原堆積而成的,一般來說在降雨之后,雨水會經過蒸發、植物截止、滲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經流域地面匯入河槽,經過一系列的徑流步驟之后,最終流入河槽。但是山西省的這種黃土高原的地貌,吸水性有限,而且一下子那么多的雨水,土壤對雨水的吸收已經飽和了,這些經過一系列徑流步驟之后的雨水還是不能夠被大部分地截留,最終造成內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