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含有兩大地震帶區域,分別為華南地震區,華北地震區,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只是不大。在歷史上的大小地震都有,我們看下數據就明白了,所以嚴格的來只要存在地震帶的區域都可能發生大小不一樣的地震,這里面就跟地震活動情況存在關系,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徽的地震說明,看看為何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
1、安徽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為什么?
安徽是含有兩大地震帶區域,分別為華南地震區,華北地震區,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只是不大。并且在歷史上的大小地震都有,我們看下數據就明白了,所以嚴格的來說,只要存在地震帶的區域都可能發生大小不一樣的地震,這里面就跟地震活動情況存在關系,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徽的地震說明,看看為何說,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
安徽主要的地震帶上面我們也說了,安徽主要是位于華南地震區和華北地震區的交界部位,在這種較大的地震帶之下,還存在一些小地震帶,而科學界將這些小地震帶主要又分層了四個相對較為活躍的地震帶,分別為揚州—銅陵地震帶,麻城—常德地震帶,郯城—營口地震帶、許昌—淮南地震帶。所以從這四個地震帶的情況來看,跨越的區域還是不少,
當然這里我們得說明下,就算是位于地震帶上的區域,如果沒有任何的變動情況之下,也是不會發生地震的,所以地震帶的存在并不意味著該地區就會發生地震,穩定性的地震帶是不具有極大的影響,這兩者沒有絕對性的關系。就如全球范圍之內,每天都有大小不一樣的地震,只要板塊或者斷層帶,地震帶的活躍程度不高,那么地震也不會發生,或者只會出現極小的地震,甚至可能都不知道發生了地震,
安徽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為什么?我們上面也說了,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只是不大,因為在歷史上,我們看到了分出來的4個地震相對較為活躍的區域,出現過比較強的地震。揚州—銅陵地震帶,該地震帶是一個比較長的地震帶,并且是橫跨過個省份,包含了江西,江蘇,安徽等地,根據科學記載數據顯示,自公元999年以來,能夠明顯記錄到的數據是有25次強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11次,所以這個地震帶的活躍程度還是不低,而最大的一次地震是6.75級,影響最大的是江蘇溧陽地區緊鄰安徽的區域,1979年又發生6級地震,所以這個版塊較為活躍。
麻城—常德地震帶,這個地震帶總計來說,要緩和一些,其中在安徽霍山—六安及合肥地區是該帶中地震較多的地區,歷史上共發生8次5級以上地震,最大的為1917年霍山6.25級地震,郯城—營口地震帶,是我國東部活動最強的地震帶之一,這個地震帶上出現過3次7級-7.9級的地震,還有1次8.5級地震,不過這次地震是發生在臨沂,在安徽地帶是不具有這么強的,所以相對于安徽來說,郯城—營口地震帶的影響不大,但是4級左右的地震還是出現過。
許昌—淮南地震帶,這個地震帶活躍程度不高,近幾十年來,基本上都沒有任何的地震發生,相對較近的也就是1979年該帶中的固鎮又發生5級地震,這就是4個地震帶的主要記載情況,總結整體上來說,安徽的位置發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有,只是不大,歷史上還是出現過相對較大的地震。但是近幾十年來,較大的地震也就基本沒有了,所以這說明了這些地震帶的活躍程度降低了不少,
當然一般來說,在某個區域出現較大地震之后,都會長時間處于平靜狀態,因為主要的板塊區域或者斷層帶已經處于幾乎穩定的模式,所以小地震可以看到,但是大地震并不太可能有。包括在1月的時候,安徽廣德市新杭鎮境內出現了一次3.3級地震,不少人也在擔心大的地震,中國地震局也說明了,廣德發生的地震以孤立性為主,這一次是斷裂帶——次級斷裂帶,所以不會發生大的地震,這就是安徽的基本情況,
2、地震局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中國地震局大概有多少人?
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危害極大,因此,黨和政府歷來對地震工作十分重視。早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在中國科學院內就設立了地震臺站等地震工作機構,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地震觀測,現場考察、人才培訓,但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人員和機構都比較分散,為了集中力量攻克難關,1953年11月,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