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水位稍微抬高一丁點兒,牽一發而動全身,安徽在淮河、長江的泄洪,不但保護了自己,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功大莫焉。此次洪水發生地大多數都是長江以南,而安徽南部雖然有長江流經,但已經到了下游,靠自流水根本不可能往北方補水,說實話,安徽人,有擔當,安徽泄洪,不但自己,也護江蘇、浙江、上海。
1、南水北調,已通水,長江水位超警戒水位,為什么不向北方多補水?
南水北調取的是淮河流域的水,其中通水的中線工程取水點在位于河南南陽的丹江口水庫,距離長江流域還真有點遠。此次洪水發生地大多數都是長江以南,而安徽南部雖然有長江流經,但已經到了下游,靠自流水根本不可能往北方補水,每次洪水都是這樣,一般自武漢開始往下游,或者是長江以南地區。這些年已經很少聽到黃河防汛的緊張了,也是,黃河平常都是幾乎干的,即使在汛期,我們到柳園口跟前也很難看到那種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觀,
2、為什么有人會認為安徽長江泄洪是為了上海?都不學地理的嗎?
說實話,安徽人,有擔當,安徽泄洪,不但自己,也護江蘇、浙江、上海!以淮河王家壩泄洪為例,想一下,這7億立方洪水,一是可以降低當地淮河幾十厘米水位(據說比預期差一些,因為上游降水不斷),減輕安徽自己的抗洪壓力(決堤危險);二是這一水位差,可以加大上游的行洪速度,緩解上游河南的抗洪壓力(淹沒面積);三是這7億立方洪水,可以減輕下游洪澤湖的壓力(已成事實上的地上湖),減少江蘇決堤的概率(江蘇的堤壩修得好);四是這7億立方洪水,起碼可以減少5億立方注入長江,進而可以減輕下游長江口(上海)、當地江蘇段、上游鄱陽湖和安徽段的抗洪壓力;五是安徽在淮河的泄洪,減輕長江下游的行洪壓力,降低長江口的水位,可以有力支持太湖向長江泄洪,進而保護了江浙滬。
同樣的道理,安徽在滁河的荒草二圩、三圩泄洪,大大降低滁河水位,保護了安徽自己;同時也減少長江的流量,減輕長江下游的行洪壓力(直接保護了江蘇),多少會降低長江口的水位壓力(這直接保護了上海),可以有力支持太湖向長江泄洪,進而保護了江浙滬(間接保護江蘇、浙江、上海),長江中下游、淮河、太湖流域遭遇共同的雨季,也面臨長江口這一通向大海的共同通道,再加上這一區域的海撥實在太低,江河的地勢太平緩,江水流速太慢,河道行洪壓力太大了!長江口水位稍微抬高一丁點兒,牽一發而動全身,安徽在淮河、長江的泄洪,不但保護了自己,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功大莫焉。
3、每次江淮有大的洪澇災害都要安徽的王家壩開閘放水,為什么不能直接從長江排流?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的確如此,每當山洪暴發的時候,往往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淮河在歷史上泛濫成災,安徽的王家壩就是因承擔著淮河干流的分洪工程,保護淮河中下游的安全而盛名,下圖王家壩地處淮河中上游分界處,淮河、洪河、白鷺河三河交匯處,這三條河流發源于大別山和桐柏山的北側,具有山區河道特征,并且比較特殊,淮河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
上游長360公里落差174米,中游長490公里落差16米,下游長150公里落差6米,這樣的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而淮河流域降水多集中6-7月,每當夏季來臨時,受地形抬升作用影響,產生大量的降水,由于山區河道流域范圍狹窄,落差又大,流速快,水流急,泥沙含量又高,三河匯集到王家壩,地勢減緩,垂直落差銳減,流速減慢,泄洪不暢,王家壩要遭受著洪水威脅,承受著很大壓力。
如下圖面對著出現的問題,在王家壩閘下建了一個蒙洼蓄洪區,該區總面積180.4平方公里,17萬余人,耕地面積18萬畝,主要作用是與淮河主槽,共同分泄淮河洪水。蒙河分洪道為寬淺型平原河道,汛期通過灘地及主槽同時過洪,非汛期僅在主槽有水,根據國家防總批準的《淮河洪水調度方案》,“當王家壩水位達到29.0米,且有繼續上漲趨勢時,開啟王家壩閘啟用蒙洼蓄洪區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