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選擇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是因為深圳有以下2個優勢,利于后來的發展。年代設立的特區不只有深圳,還有珠海、廈門、汕頭、寧波等,但只有深圳的發展是最成功的,這跟緊鄰香港是分不開的,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資源深圳一開始就是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原料零部件是進口的,產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運條件,深圳有這個條件,蛇口、鹽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資源。
1、深圳并不是平原大壩,為什么當初還要重點發展深圳?
當初選擇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是因為深圳有以下2個優勢,利于后來的發展。一、靠近香港,便與引資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是非常窮的,外匯更是稀缺,對深圳基本沒有什么錢投入,只能給政策以吸引外資,當時的香港經濟已經很發達了,資金充沛,產業也在逐漸地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外移,而內地豈有充沛便宜的人力資源,又有龐大的未經開發的市場,是港資的首選投資地。
內地封閉了幾十年,又剛剛經過文革,香港社會對內地情況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誤解和恐懼的,讓港商深入內地估計很多人不敢,而深圳緊鄰香港,港商過來很方便,工作生活便利,要有什么事,跑回去也很方便,語言(粵語)也聽得懂,生活飲食等習慣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加上深圳本地人在香港的也不少,所以港商對甚至這個地方相對熟悉一些,擔心相對少一些,把特區放在這個地方,利于招商引資。
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資源深圳一開始就是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原料零部件是進口的,產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運條件,深圳有這個條件,蛇口、鹽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資源,最初的加工貿易區就設在了蛇口。現在的深圳港,吞吐量應該能排進全國前三,其實,80年代設立的特區不只有深圳,還有珠海、廈門、汕頭、寧波等,但只有深圳的發展是最成功的,這跟緊鄰香港是分不開的。
2、深圳發展到底有多快?
四十年前呢,深圳市還叫寶安縣,只有三百人口,一個保安農民平均每個月只能掙二十二塊五毛錢,但是到了二零一九年,深圳已經是兩千多萬人口的大都市了。平均月薪九千七百三十七塊,逼近七萬億元,這四十年,深圳已不可思議的增長速度完成了從荒僻的邊陲小城到國際大都市的蛻變。一九八四年,天安門前的國慶游行隊伍當中,來自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彩車以恢宏的氣勢登場,
車身是船型的,象征著擁有全球最大出口港的深圳。行情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星辰大海,上面呢有一塊醒目的標語牌,用紅色大字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的故事就此開始,一九七九年,蛇口在建工業園,當時的工人是拿死工資,要完成每天四十車的定額工作量,但是運石料的工人每天只能裝卸二十多車。你看這每天拖一拖工期就變得遙遙無期了,
蛇口之父袁庚把心一橫,做出了石破天驚的改革,答應工人完成定額的工作量,每車獎勵兩分錢,超出定額的工作量,每車獎勵四分錢。現在你聽起來大概會覺得說這不就是績效制嗎?但是當時平均主義是他北京發獎金,想都別想,正在一出工人們積極性大爆發,賺來的都是自己的,起早摸黑不磨洋工,每人每天裝卸石料一百車以上,大大縮短了工期,工人每個月能多賺一百塊,這是普通農民的四倍工資啊奮斗的收獲,那是肉眼可見。
四分錢的改革也給蛇口工業區建設創造了上百萬的產值,這是中國分配制度改革的先生把多勞多得的大餅落實成了具體的制度,這樣的改革吸引來了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當時在南海的任正非和在湛江的馬明哲,正是受此影響,前來深圳吃苦淘金,在深圳啊,最讓人苦中作樂的就是苦后一定有人來到深圳的人很坦率,來的談錢,沒人會覺得你物質全天候累得像農民工也沒人敢小瞧。
因為你的世界真的很苦,一九八二年,國貿大概開建高一百六十米,共五十三層,曾經是國內第一高樓,而建造速度是三天一層。在當時的世界上絕無僅有,深圳速度,第一次驚艷全球,英雄惜英雄。一九八八年,海峽對岸的郭臺銘聞風來到深圳,他在郊區租了一棟五層樓的廠房,周圍全是荒草,水電都不方便,富士康當時招了一百五十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