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18:00時月亮的地形,月球表面有黑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月亮的起源有四種說法:被捕獲,月亮是運行在地球軌道附近的小行星,被地球捕獲,成為地球的衛(wèi)星,宇航員從月球采集的土壤樣本顯示月亮上的礦物質(zhì)與地球上的相似,這讓科學家們確信地球和月亮有著共同的起源,月亮的平均亮度是太陽的1。
月亮的起源有四種說法:被捕獲,月亮是運行在地球軌道附近的小行星,被地球捕獲,成為地球的衛(wèi)星。分裂說,地球和月球本來是一個整體,月球是從地球分裂出來的。同源的,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個行星塵埃云形成的。碰撞說月球是地球與小天體碰撞后形成的。月球起源月球是地球上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形成于約45億年前,是人類登陸的第一個地外天體。月球的自轉(zhuǎn)周期等于公轉(zhuǎn)周期,所以月球始終面向地球同一個方向,地球的海洋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力引起的。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只是反射太陽光。月亮的平均亮度是太陽的1。
1、新月(初一)6:00升起,月亮18:002落下,上弦月(初七、初八)12:00升起,月亮24:003落下,滿月(農(nóng)歷十五、十六)18:00升起。月落:18:00時月亮的地形。月球表面有黑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qū)域。亮的地方是高地,暗的地方是平原或盆地等低洼地帶,分別稱為月地和月海。早期天文學家觀測月球時,認為黑暗區(qū)域被海水覆蓋,所以稱之為“海”。比較有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這里山巒疊嶂,縱橫交錯,點綴著環(huán)形山,也就是撞擊坑,是一種環(huán)形隆起的低洼狀。月球上有超過33000個直徑大于1000米的撞擊坑。貝利隕石坑位于南極附近,直徑295公里,可以容納整個海南島。最深的山是牛頓隕石坑,深達8788米。除了撞擊坑,月球上還有普通的山脈。
3、月球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形成于大約45億年前,是因為一顆大約火星大小的恒星強烈碰撞并穿越地球。當時碰撞形成的大量熔融巖石碎片和塵埃被拋入環(huán)繞地球的軌道,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互碰撞積累,形成了今天的月亮,宇航員從月球采集的土壤樣本顯示月亮上的礦物質(zhì)與地球上的相似,這讓科學家們確信地球和月亮有著共同的起源。碰撞發(fā)生在45億年前的地球外層,地球的鐵核沒有被觸及,而是外層含鐵量少、密度小的巖石脫離形成月亮。這樣看來,月亮形成的地核質(zhì)量當然不如地核。